北京亦庄集成电路干了什么?居然让世界瞩目;总理请来四位院士,讲解AI、量子信息和基因编辑;明微电子拟创业板IPO

555 2017-06-26

 

1.北京亦庄集成电路干了什么?居然让世界瞩目;

 

     本文来源:“北京亦庄”公共号

 

导语

 

建成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这是市委市政府给予北京亦庄施划的目标,怎样完成?北京到底有什么样的金刚钻?

 

那你可知道,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芯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

 

恰恰,这就是北京亦庄的专长,2012年,从开发区促成中芯北京二期项目启动,五年过去,北京亦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北京的1/2、全国的1/10,俨然成为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微信图片_20170626113432.jpg

年初,IC设计龙头企业集创北方总部进驻开发区, 本月初,位于路东区的华卓精科亦庄园区奠基,被誉为精密制造业皇冠明珠的光刻机工件台在开发区产业化,这也意味着开发区以系统应用为拉动、设计为龙头、制造为重点、设备为突破的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正稳步实施。

 

预计到2020年,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将达到1000亿,到2025年,开发区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先进新型存储器、基带芯片和射频电路、电力电子及功率器件、集成电路代工及装备四大高精尖领域的研发制造中心,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区与承载地,为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注入“芯”活力。

 

从龙头企业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中芯国际

 

一点一滴汇集腾飞新起点

 

中芯北方从无到有、中芯北京从实现盈利到持续盈利、制造技术从65纳米到28纳米、国产设备从初次验证到加工晶圆产品突破一千万片次……2012年到2017年的中芯国际北京厂,经历了太多变化,也收获了无数惊喜。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一桩桩一件件,已经在发展中迅速壮大的中芯国际一一实现。

 

过去的5年,中芯国际北京厂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而驱动这股庞大力量让公司高速发展的,正是员工们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和夜以继日的辛勤汗水。

 

未来,它还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成为助力开发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平台作用带动集成电路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地。

 

01

 

发展壮大

 

中芯北方从无到有迅速发力

 

201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开始逐步回暖,中芯国际也是一样,在新的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正在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12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提高规模生产效益,提升技术水平,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土设计企业,为国内的半导体装备、材料及工艺开发商提供先进的支撑平台,中芯国际与北京市共同出资建设了中芯国际北京二期项目,也就是中芯北方项目。中芯国际副总裁、中芯北方总经理张昕告诉记者,“如果说中芯北方的建设是中芯国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它的迅速落地同时得益于北京市及开发区领导的高瞻远瞩以及对今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预判。”

 

 

从2012年5月15日中芯国际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合作框架文件,以合资的方式建设中芯北京二期项目(中芯北方);到2013年7月12日,中芯北方注册成立;到2015年5月15日,中芯北方项目第一阶段(B2A项目)厂房洁净室装修完成,开始设备装机并量产;再到2015年10月29日,中芯北方项目第二阶段(B2B项目)厂房项目启动奠基;直到2016年年底,B2A项目实现月产能1.8万片……中芯北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整个中芯国际,无论是从业绩上、产品结构上、还是国产化方面,也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芯北方的成立,可谓是公司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良好条件下,各方共同努力地结果。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的建设和推动中,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考验和成长。尽管知道前路崎岖,但是我和我的伙伴们始终有信心,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而且能够做好。”张昕感慨地说。

 

 

据介绍,中芯北方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与中芯北京一期项目一起,形成近12万片/月的巨大产能,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并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关键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供先进验证及测试平台,为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将助力开发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2.齐心协力 

实现连续20个季度盈利

 

“现在,中芯北方的两个厂房B2A和B2B都已建设完成,其中B2A已实现量产,产能业突破2万片。”张昕兴奋地说,“未来,中芯北方将根据市场情况继续按规划扩充产能。预计全部达产后,中芯北方与中芯北京的单体制造规模可与国际接轨,中芯北方及中芯北京也将有望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

 

据介绍,2012年至2017年的五年间,中芯国际北京公司自单季度营业收入从不到7亿元增长超过35亿元,增长了5倍之多;并且企业自2012年第二季度实现盈利以来,已实现连续20个季度盈利;12英寸晶圆月产能达至7万片,增长了2倍多。

 

“现在回想这几年的发展历程,2011年底到2012年初那段时间应该是我们最辛苦也最不辞辛苦的一段时间了。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加班很晚,就为了能让我们的业绩‘好看’一点。”张昕告诉记者,“为了使公司实现盈利,中芯国际开展了精益化生产,大到机器设备的个性化使用,小到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精打细算。加之我们前10年的精耕细作,才使得中芯国际在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真正实现盈利,并一发不可收拾。”

    

3

夙兴夜寐 

建成12英寸28纳米电路生产线

 

2014年 1月26日,中芯国际宣布正式进入28纳米工艺时代。28纳米工艺拥有来自中芯国际设计服务团队以及多家第三方IP 合作伙伴的100多项IP,可为全球集成电路(IC)设计商提供包含28纳米多晶硅(PolySiON)和28纳米高介电常数金属闸极(HKMG)在内的多项目晶圆(MPW)服务。这是中芯国际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芯国际生产及研发能力的极大提升。进入28纳米工艺时代,夯实了公司在移动计算相关IC制造领域中的有利地位。

 

紧接着,同年7月,高通与中芯国际达成合作,高通将部分28纳米芯片交予中芯国际代工。时隔六个月,中芯国际和高通日前共同宣布,双方合作的28nm高通骁龙410处理器已经制造成功,这标志着双方在先进工艺制程和晶圆制造合作上取得巨大进展。

 

同时,中芯国际也借此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28纳米工艺上生产“高性能、低功耗”手机处理器的晶圆代工企业,并为28纳米的量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进展标志着中芯国际在28纳米工艺成熟的路径上迈出重要一步,也让中芯国际信心十足。至此,中芯国际28纳米工艺已经走向成熟,并可以为包括高通在内的全球客户提供技术支持。

 

微信图片_20170626114002.jpg

据悉,28纳米工艺制程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和互联网等移动计算及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可为客户提供高性能应用处理器、移动基带及无线互联芯片。

 

“其实不管是中芯北方的一点点建成,还是我们28纳米的量产,都离不开我们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张昕感恩地说。目前中芯国际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造平台,包括28纳米、40纳米、55纳米、65纳米先进逻辑技术等产品线。其中,中芯北方28纳米技术产品于2015年开始量产,并成为中国北方首家实现这一技术结点量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40纳米及28纳米的量产也使得中芯国际北京公司成为中国北方技术能力最全,规模最大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4

备受鼓舞 

国产设备加工产品突破千万次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企业,始终肩负着引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任。而中芯国际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全力支持提升与强化属地化的半导体产业链生态系统。

 

多年来,中芯国际持续与国产设备厂商展开合作,致力于提升国产份额。在国产设备方面,已覆盖从35微米到28纳米所有制程,12英寸厂已经成功验证10个设备种类,未来还将继续拓展,2010~2015 年总采购金额已突破1亿美元;在国产材料方面,目前在8英寸和12英寸厂都有验证成功并上线使用,截至目前,60个国产材料已经被成功验证并使用。

 

中芯国际北京厂是目前中芯国际规模最大的12寸晶圆厂,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截至2016年11月7日,该厂使用国产设备加工的12寸正式产品晶圆加工次数已突破一千万片次,这标志着国产设备在大生产中的充分验证和市场化,国产设备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时间回到2010年3月,由北方微电子研制的干法刻蚀机搬进了中芯国际北京厂,进行功能测试。接着,由七星华创研制的立式氧化炉和中科信研制的中束流离子注入机也陆续搬入。

 

经过工厂以及国产设备供应商几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北京厂的各型国产设备终于完成了全面的验证。当时正赶上中芯北方工厂扩建和产品更新,既要万无一失的满足市场的出片要求,又要按时保量地完成国产设备的推进,中芯国际北京厂所有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都非常大,但大家勇挑这副重担。为了高效率正规化地推进,中芯国际北京厂先后成立《国产设备委员会》,《国产材料委员会》,以及《国产零部件委员会》,统筹国产装备,材料,以及零部件的验证和采购工作。

 

2014年,中芯国际北京厂进入生产设备的中试阶段。由于生产的晶圆就是交给市场的集成电路芯片,将装载在成百上千万部手机、电视、摄像监控器、机顶盒、路由器等电子系统上,影响着客户的体验和中芯国际的名誉,工厂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与国产设备企业一起进行攻关,协同解决问题,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共召开会议2500多次,软硬件改善1300多次,工艺流程改善方案158次,申请专利700多项……我国的设备企业通过在北京大生产线上进行验证,其量产技术与服务保障逐步达到国际水平,为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中芯国际北京厂国产化生产设备进入了晶圆产品量产阶段,新增国产设备主机台及附属机台数百台,包括中微电子的干法刻蚀机;北方微电子的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干法刻蚀机、及单片退火炉设备;七星华创的单片清洗机和立式氧化炉设备;中科信的中束流离子注入机设备;沈阳拓荆的化学气相淀积设备;京仪自动化的分片机设备;北京屹唐玛特森的刻蚀机设备;华海清科的化学机械研磨设备;以及沈阳科仪的中控泵等。这些国产设备出色地通过了90纳米-28纳米技术节点的大生产线验证,与进口设备肩并肩满负荷生产。

 

中芯国际北京厂在国产设备及材料应用方面取得的阶段性进展,是中芯国际集团公司对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支持的一个缩影。未来,中芯国际将持续努力,为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建设,进而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2.总理请来四位院士,讲解AI、量子信息和基因编辑;

 

微信图片_20170626114113.jpg

中新社 盛佳鹏

 

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历来是国务院制定政策的最终决策场所,但6月22日下午,这里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讲堂”。

 

“今天专门请几位科学家来给我们作讲座,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李克强总理开门见山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潘云鹤、潘建伟和周琪先后围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体态势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基因编辑等专题作讲解。听讲者分别是李克强总理、国务院有关领导,以及各部门、部分央企负责人。

 

“几位科学家刚才的讲解让我很受启发,我也借这个场合讲几点感受,当然不是对各位专家讲,而是对我们各部门的负责同志讲。”李克强在听讲后总结道,“现在各种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在政策制定中灵活运用。要紧紧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脚步,千万不能沦为新的‘科盲’!”

 

总理邀请的4位科学家,都是我国当前各自研究领域的“顶尖人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是我国纳米科学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是中国人工智能2.0规划战略研究负责人;潘建伟院士被誉为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其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自然》杂志“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周琪院士则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曾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医学十大突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

 

几位科学家在讲解过程中,李克强总理不时向他们询问印证一些前沿科学问题。随后他在总结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确正处在一场极为深刻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当中!”

 

总理说,与人类以往的几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比,这一轮变革有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不仅“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领域出了“融通”发展趋势。

 

“刚才的三个专题领域本身就是融通的:量子信息研究的突破可能会导致信息计算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会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他说,“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这种趋势,及早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总理进而表示,在经济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个性化需求,极大改变了供需结构,让整个经济发展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克强特意对参会的部长们说,“大家要站在全局高度,认真研究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各自行业特点部署制定政策,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更健康发展。”

 

微信图片_20170626114119.jpg

 

中国日报 冯永斌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

 

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李克强提出,必须紧盯前沿,抢抓机遇。

 

“今天讲的都是当代最前沿的课题,对了解当前科技革命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研究推进。”讲到这里,总理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

 

李克强说,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必须看到,我们有独特的巨大优势:13多亿人口包含着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众智”和“大市场”。

 

“刚才潘建伟院士介绍,他们在研究量子信息时充分发挥群力作用,通过科研‘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总理说,“我们就是要把13亿人的众智发挥出来,把13亿人的大市场最大限度挖掘出来,这将会释放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李克强特别向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只要体制机制创新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比国家投入几亿或几十亿效果大得多

 

“您今天讲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了!”讲座结束后,潘云鹤院士一边走出会议室,一边对李克强总理说。

 

科学家的这一发自内心的称赞,源于总理总结时的一段话:“不能老是觉得买设备、买试剂时才要花钱,其实人的智力才是最大价值所在,必须要给科研人员相应的报酬!这就必须下大决心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李克强就此提出要求:要更多调动企业的研发投入,使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相互融通、大中小企业相互融通,以此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和研发力量;同时要下大决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用制度激励吸引更多人“坐热”基础研究的“冷板凳”。

 

“我去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了解情况,很多科学家都提出来,我们的体制障碍到今天仍还没有打破,科研‘人头费’还是不能超过多少年前制定的那个比例。”总理说,“中国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就要在制度上真正‘闯’出一条新路子来,把科学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人的智力充分发挥出来!”

 

李克强最后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科研领域和高等院校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再痛也要动刀。

 

“体制机制创新跟得上,这要比国家投入几亿或几十亿效果好得多!”总理说,“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协同合作,中国就能在当前这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走在世界前列!”

 

新京报特约记者 储思琮                    

 

 

3.明微电子拟创业板IPO:曾因为业绩不佳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6月25日讯 深圳市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微电子”)近期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在创业板公开发行不超过1549.33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6197.3334万股,保荐机构是招商证券(17.160, 0.07, 0.41%)。

 

  公开资料显示,明微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的技术研发、设计、测试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LED 显示屏类、LED照明及电源类、LED景观亮化以及其他类。2014-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亿元、2.22亿元和3.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4%;同期净利润2804.9万元、1817.51万元和3884.8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6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89万元、12.29万元和193.27万元。

 

  据招股书披露,明微电子本次IPO计划募集资金4.57亿元,将投资于新一代LED 显示屏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智能照明处理器研发及产业化和集成电路封装项目。

 

  明微电子还在招股书中提到了存货跌价等一系列风险。明微电子表示,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委外加工物资、发出商品和库存商品等构成。报告期各期末,净额分别为7,219.69 万元、6,378.32 万元和6,875.71 万元,占各年度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0.64%、28.37%和26.66%。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存货也会随之上升,可能给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明微电子计入当期收益的财政补助分别为1089.94万元、1,213.93万元和890.79万元,对发行人盈利能力影响程度整体减弱。如果公司未来不能获得政府补助或者获得的政府补助显著降低,可能会对公司当期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明微电子总股本4648万股,公司实际控制人王乐康先生共直接和间接控制表决权合计占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67.1816%。

 

  据了解,这并非明微电子首次冲刺资本市场。资料显示,2011年1月12日,明微电子正式接受国信证券(13.180, -0.02, -0.15%)的上市辅导,保荐代表人为魏其芳和龙敏。2012年2月16日,证监会公布明微电子终止审查,终止时间为2月13日。至于原因,明微电子时任董秘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业绩没预计那么好,加上市场不乐观,公司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4.富士康拟在江苏昆山投250亿:做新能源电池等项目

 

6月23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江苏昆山签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将在昆山追加投资建设一揽子项目,计划投资250亿元,首期投资超80亿元。昆山官方称,这标志着昆山与富士康的合作发展又站在了新的起点。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昆山市政府获悉,作为“台资高地”的昆山,也正在以富士康为例,实施“台企生根”等战略,进一步做深对台合作大文章,巩固提升台资经济在昆山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富士康在长三角的转型从昆山开始”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其与昆山的渊源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昆山开启与台资合作的大门,而富士康则是第一批落户昆山的台资企业之一。

 

如今,昆山成为大陆突出的“台资集聚地”,而富士康也成为昆山的龙头企业之一。

 

据昆山市政府介绍,富士康深耕昆山24年来,累计投资约17亿美元,同时吸引集聚配套厂商近万家,构建了昆山现代产业体系基石。

 

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双方都开启新的布局。昆山正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而富士康也正准备大力向“云端、移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生活、智能工作网络+机器人”全生态产业链转型。

 

“记得去年我到深圳拜访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他说‘富士康在长三角的转型从昆山开始’。” 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姚林荣在签约现场表示,此次双方签约正好让这句话变成了现实。这不仅是富士康集团布局未来、赢得先机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十分契合昆山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必将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成功典范。

 

根据协议,富士康科技集团将在昆投资建设光通讯连接模块/高速连接器、新能源电池、桦汉科技、富曜精密、智慧物联科技新城、KS-FIT双创/研发中心、废弃物处置及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等项目。

 

以新能源电池项目为例,双方通过整合两岸电池研发资源,设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动力的核心技术,并着手推进充电桩系统建设,为未来建设新能源整车研发制造基地奠定基础,该项目落地后对于整合提升昆山汽车产业链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台资高地”的新篇章

 

提起昆山,外界都知道它是“台资集聚高地”。从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台资企业已经成为昆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昆山累计批准台资企业4770家,投资总额572.3亿美元,占大陆的九分之一、江苏的四分之一。其中,台湾名列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中已有70多家在昆山投资。

 

目前,台资企业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投资开始侧重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

 

龙头企业如富士康开始推动产业链由初级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自创品牌、电商贸易等领域延伸,实现从“制造富士康”向“科技富士康”的转型。

 

已入驻昆山的龙腾光电、研华科技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产出效益好的台资项目也正加快布局。在昆山的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的核心企业,也基本以台湾的企业和技术、管理团队为主。

 

与此同时,昆山也全力支持台企突破关键技术、创建自主品牌。昆山市委市政府表示,目前全市拥有台资高新技术企业219家,1156个产品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申请专利5.7万件,超过500家台企拥有自主品牌。

 

昆山还同时加强对台总部招商,神达、南宝、荣成等多家台企已在昆山新设总部,功能性投资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区域总部等各类台企总部已超50家。此外,还大力发展台企“上市板块”,目前累计昆山已有15家台企上市挂牌。

 

昆山相关部门人士称,昆山正进一步做深做实昆台合作大文章,大力实施“台企生根”战略,巩固提升台资经济在昆山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澎湃新闻网

 

 

 

 

 

 

wrNpdO3F_xEkq.png